10月30日,2018中国·佛山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国际大会在佛山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工程院指导,中国发明协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中国工程院国际合作局、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佛山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由佛山高新区管委会和中国发明成果转化研究院联合承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科技知识中心、佛山市科学技术局、风象科技信息服务(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市育山协会等机构协办。亿欧作为战略支持媒体出席并参与报道。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博导、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田苗发表了《AI/RT正在改变制造的生产要素》为主题的演讲。
亿欧对演讲原文做了部分删减,不改其意。
王田苗:谢谢大会主席的介绍。很高兴今天在这里跟国际友人包括广东制造业的企业家一起分享我最近这半年就AI(人工智能)和RT(机器人)对制造要素的改变。
我对制造业最近在学习和了解过程中,我突然对经济学和哲学上有一点自己的感受,就是AI和机器人它在改变着制造的一些要素。
第一点,我最近发现客户的需求在改变着制造业;
第二点,属地化高效制造,这得益于3D打印、机器人、物流配送等技术
第三点,在整个制造业里面,IP、供应链,以及这个产品的所有者的关系也在改变。
首先我想简要谈一下中国制造业。智能制造是一个大国的基石,也是我们国家重要的发展基石。我们中国其实就是一个小世界,它不太像西方,城乡相对统一,物质相对平均,各种各样的发展基本平衡。中国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从发达地区来看,由于高效的自动化、高效的移动互联网,它们所带来的需求和一个不发达地区所带来的需求不一样,这就造成了中国的制造业在未来依然有很大体量。
客户需求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GDP大概是12万亿,消费占了大概58%,接近60%,中国从大城市到边远地区再进一步提升制造的升级换代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里面包括钢铁、高铁数、电商,包括中产阶级的学生数量都是世界第一。可是在这样一个体量下,中国和日本、美国相比,我们在人均消费上还有很大的张力空间。中国消费的市场要比日本大10倍,我们和美国还差距4倍。
现在的社会出现很重要的一个走向:人们愿意只工作3-4天,其他时间拿来自由度假、旅游,原因是物质生活太丰富了,他们很希望有自己的空间,所以对个性化的、自由的职业也有不同的要求。而这些东西都是在丰富发达的制造的城市所优先具备的。这种现象造成有很多数据佐证,比如说价格不断地降低,人力和服务成本越来越高。很多脏、差、简单枯燥的工作被机器所取代,这里是主动失业,也就是说,一些00后和90后是不愿意选择去工作的。其实这个现象不仅仅发生在中国,在西方也一样。
属地化制造
我们还要看到一个变化,10月份德国一则报刊发表了一篇文章,大意就是说,人工智能机器将制造拉回了本地化,它给了很多的例子,包括像诺基亚的手机,阿迪达斯的鞋,都由亚洲慢慢迁回到德国和德国周边。过去机器人生产成本在6-8万欧元之间,现在2万欧元,再加上人工智能和信息化需求,就让它能够属地化定制。在这个节骨眼上,我突然感觉中国在制造上需要重新来反思,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对生产要素是不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而重塑中国在新时代下怎么更好地参与竞争、参与制造的理念。不能简单地降价竞争,而不注重于生态发展,包括核心技术、新材料到AI技术的研发。
制造业的整体关系
科学家、产业和经济学家现在有个争论,就是AI和机器人它是一个新技术、一个新产品,还是一个新时代?从目前来看,它像蒸汽机,它像当时的计算机、移动互联网一样,它是一个新时代,原因是它派生出了很多新机器,比如说无人驾驶、无人化工厂、智能顾问、干细胞、医疗机器人等等,同时它已经看到了5-10年商家和2B愿意付钱的商业模式,并且迅速从我们所说的2G到了2B又到了2C。所以在这个角度上我认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或我们称为智能的机器在改变着生产要素,智能机器就是感知、决策、操作,从广义上理解就是物联网、传感器、决策判断以及执行。
在变革的路线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主流变革的路径是与客户需求为导向,也就是说,从需求的数据到用户和企业产品提供商的设计,以及到属地化、云加工,以及智能制造的装备,包括物流,包括配送,都是以这样的方式来派生的。这种派生的原因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物质太丰富,人的个性需求不确定,合作伙伴的关系不紧密,造成了大家极大的精力和投入在需求上,所以我们都知道本质、安全和实惠,所以在物质匮乏的时候,国家安排什么,企业制造什么。未来精准的需求就是客户需要什么,重新组织、重新生产制造什么,它在变革过程中是由需求到互联网电商,然后再到后端重新组织制造,重新进行物流的推送和物品。
智能机器人改变生产要素的本质是什么?本质一是效率,二是精准,三是预测,从人工智能机器人得到结果的速度,到人类需要的精准需求,以及对于未来需求的判断,智能机器颠覆了过去。
如果是这样理解的话,未来的智能制造模式应该是AI大数据+网络化制造模式+现代服务业,而在这个趋势下,就很好解释大家为什么拼命地去抢所有客户的数据入口,手机、语音、视觉、可穿戴、传感器等等,很好解释为什么大家对中间件、云计算那么高度重视?因为它是连接线上线下打通一体化一个重要的环节。
一个要注重服务。过去方式是以产品的功能、以价格来推动的,但是由于同质化特别严重,就要了解年龄,了解地区,了解文化,才能够满足这个需求,才能抓住这个需求的确定性。需求确定了,后面合作的供应链的关系就确定了,从而来降低成本,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我们不能够以降价来竞争这个市场,这条线是短命的,应该以智能服务、客户服务为宗旨。
第二个要注重品牌和标准化,由于互联网的推动、人工智能的精准,造成人的节奏非常快,当人一定属定自己的西装,属定自己的汽车、教育的时候,它有极其强的延续性,他会跟随,而跟随重要的就是品牌,而在品牌的过程中就是独一无二的品质和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标准化也有利于中国走向世界。其中在标准化里一定要以可靠安全、环保和使用简约为标准,把客户、把政府、把服务商、把供应链都要拉进去来重新制定。
第三点,C端的痛点数据+智能服务+机器,将会重新定义下一个时代的企业价值。我们罗列了大概20年在市值上的对比,从早先的制造业到沃尔玛大卖场,到我们所说的石油,到后面的银行,以及到最近的苹果、谷歌、腾讯、亚马逊,都和C端的痛点、智能的服务有关系。
当然中国是一个发展的大国,除了以客户为纽带,还要以国家的利益驱动来推动这个变革。这里主要是指用政策和工程任务牵引带动科技创新,国家重心的领域包含国防、航天、基础科学、医学、海洋、能源以及安防。
最后这张片子结束我自己的思考,AI和RT在推动着智能系统的演变,它的演变从产品的需求,设计在变化,从属地化的制造,效率在变化,以及IP供应链和产品的所有者也在变化。
谢谢!
作为信息社会通用基础设施,时下5G产业建设以及发展如火如荼,并将最终带动数十万亿规模的社会经济发展。但5G在正式进行商用化普及应用前的态势如何发展?5G将为哪些领域的变革带来有益赋能?5G将在各行各业掀起什么样的市场风暴?系列问题依然困扰着各界人士。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产业发展脉络,理解5G产业现状以及未来趋势,让各界人士更清晰的洞察5G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机遇点。6月14日,经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指导,由亿欧公司联合承办的“5G物联峰会”将于上海虹桥世贸展馆举办。
亿欧“5G物联峰会”将特邀政府、学界、商业、投资机构等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多领域视角切入,深究5G产业发展脉络,探索5G赋能各行各业的新思路、新方法,供行业内外各界人士参考。活动详情请戳:https://www.iyiou.com/post/ad/id/824